查看原文
其他

您的孩子属于校园暴力中的哪个群体?

林城 新学说 2019-11-23

文/新学说研究员 林城


校园暴力在亚洲和西方的校园中都屡见不鲜,那么到底是什么在影响校园暴力的发生?香港中文大学和南加州大学的Ji-Kang Chen和Ron Avi Astor在《School Violence in Taiwan: Examining How Western Risk Factors Predict School Violence in an Asian Culture》中检验了西方理论中的校园暴力影响因素如何预测亚洲文化中的校园暴力。该文以台湾地区为例,受访对象是台湾地区初中生(7-9年级),样本总数为3058人。


什么是校园暴力?

在校学生的行为意在伤害其他学生,对其他学生私人财物和学校公共财物造成损害。

.校园暴力有哪些表现?

  ● 身体暴力

  ● 语言暴力

  ● 威胁行为

  ● 财物损害


诅咒或口头侮辱是初中学生中最常见的暴力行为,这种精神暴力的可控制性较差,比较难以获得直接证据,对儿童的心灵有着极大的破坏性。



这份来自台湾的调查研究显示,68%的受访学生表示在上一年内至少参与了一种类型的校园暴力,这是一个惊人的数据,单就男生而言,在1475名受访男生中,77.9%的男生参与过至少一个类型的校园暴力,而女生参与校园暴力的比例和男生相比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相差近20%。从总体上来看,初中男生参与暴力的可能性要大于女生。

哪些因素与校园暴力有关?



在台湾地区的初中生中,和危险同辈群体的关系以及性别因素是校园暴力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亚洲校园和西方校园的暴力影响因素没有明显的区别,但在亚洲文化中,家庭对于校园暴力的影响比较轻微。

您的孩子属于校园暴力中的哪个群体?

(1)人缘好的支配者:意味着这个孩子社交能力很强,但也能够令人感觉到压迫感和威胁感。

(2)人缘好、脾气好的孩子:很友好但没有竞争性,因此这类小朋友通常会和人缘好的支配者建立关系。

(3)好斗的孩子:倾向于占有他人的物品。不同的霸凌者之间会形成简单的联系,而当第三类小孩和第一类小孩起冲突时,一般第一类小孩获胜。

(4)胆小、受人支配的小孩:最容易成为第三类小孩霸凌的靶子和随从。

(5)好斗的受支配者:通常处在社会网络的孤岛,既不被人欺负,但同时也与群体缺乏联系。


学龄前儿童的霸凌网络意味着霸凌从幼儿园阶段就已经形成,贯穿于K-12教育的各阶段。霸凌行为在同辈群体之中意味着一种对于自我地位的确认,以对他者的支配,展现自我的权威。处在不同群体阶层的个体,被这种恶性的行为强迫形塑对于自我的认知,无论是受害者还是施虐者,终究会因为暴力而产生不良后果。长期的霸凌意味着受害个体被区隔于组织之外,施虐个体将可能获得暴力即权威的错误认知。那么,谁又能够逃脱“暴力”的侵害呢?尤其当被霸凌者开始在同辈群体之间获得一种权威性,那么被霸凌者又是否会因为曾经被霸凌的经历,而转为霸凌者呢?这种转化的过程意味着学校的缺位,学校似乎在很多时候既没有保证个体的安全性,也没有阻止霸凌的“再生产”。


校园暴力呈现多样化的形态,当同辈群体以一种集中化、娱乐化的态度进行霸凌,每一个实施霸凌的个体可能陷入到自我理性抽离的状态。从柯林斯对于“暴力”的分析体现了一个重要观点——“没有暴力的个体,只有暴力的情境”,那么我们就需要询问一个重要的问题,暴力的情境究竟是如何产生的?这种暴力情境的根源在何处?如果说单纯地归结为个体学生的性格,那么群体的霸凌事件是如何形成的?这是不是意味着某种宏观上的缺陷,正促进着暴力的生产?那么一些学校到底是正在从事教育,还是正在生产暴力?

 

参考文献:

1.Ji-Kang Chen and Ron Avi Astor,School Violence in Taiwan: Examining How Western Risk Factors Predict School Violence in an Asian Culture,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2010,25(8) 1388–1410

2.兰德尔·柯林斯 (Randall Collins),译者:刘冉,暴力——一种微观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62-17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